农村装风电后20年都不会再发展了?光伏人来辟个谣!

来源:
发布时间:2/6/2023 10:12:54 AM
盒子最近上网冲浪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有“大风车”的地方可能未来20年都不会再发展了:



震惊!这是真的吗?盒子我过年回家的高速上可是看到了好多“大风车”的!



会发电的“大风车”

“大风车”其实是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它们的发电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在这个过程中既不需要消耗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是一种很好的发电方式。



由于是以风力为发电动力,风电场都是设置在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能充分获取优势。

而网上之所以会流传 :“有‘大风车’的地方可能未来20年都不会发展了”这种说法,也是与风电选址的特殊性有关。

我们平时“邂逅”的”大风车“,看上去好像并不大,实际上它们的单个叶片就长达100米左右。此外还要建设输电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风电场的建设不仅要考虑风力资源,还要考虑土地价值和用电成本——最佳的选择当然是风力丰富并且土地没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的地域。

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家乡有很多‘大风车’,我的老家不会有大的发展了。”



“大风车”转出来的发展机遇

有风电从业者表示:“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风电机一般建设在农田里或者山包上,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大概率不会大搞建设的。”

但风电场所在的城镇,依然可以大搞建设!有网友表示,在自己的家乡有不少人承包了风力发电机下的大片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每年挣五六十万。还有不少地方借“大风车”景色发展旅游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福建东山岛——电影《左耳》的拍摄地,就有着大量的风力发电机,旅游业十分发达。




(福建东山岛发电大风车绝美景色)



(河北草原天路风电场)



(广东南澳岛"风车阵"美丽壮观)

如果一个城市的风力发电能形成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还能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以江苏盐城的射阳县为例,射阳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小县城,由于其所在海域水深适中且极端台风天气少,射阳县开始筹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而其特殊地理条件带来的丰富风力资源,吸引了一批优质风电企业前往建厂。

历经三年的发展,射阳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集聚了包括西门子、艾尔姆、华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企业。龙头企业远景能源已为当地提供两百多个就业职位,贡献税收8.42亿元。


(射阳港经济开发区)

可见,装了很多“大风车”并不意味着这个地方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相反还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辟谣到这,盒子还想再科普一下同属于清洁能源的光伏发电产业,它也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力”。

光伏发电加速乡村振兴



01     “光伏+扶贫”


“光伏+扶贫”,在这一模式下,政府以电价补贴的方式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通过稳定的电费收益实现脱贫增收。村民们可以得到实惠,企业可以得到收益,还能增加当地的绿电产出,一举多得。

2023年1月25日,焦点访谈栏目就对  “光伏+扶贫”做了专门报道,介绍了光伏产业给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的德胜村是一座深度贫困村,村民们住着土坯房,漏风漏雨,道路泥泞。2017年1月,习总书记来到德胜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当得知光伏电站投入运营后,并网发电收入能让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他高兴地表示希望把这种切实可行的事抓紧做起来。



有了总书记的指引,德胜村当年就加快引进了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项目。项目由村集体牵头,与企业进行合作。

项目引进后,首先光伏项目流转土地,就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益。村民陆金旺一次性的收到了11年的土地租金,解决了家人看病的燃眉之急。如今加上其他劳务费用,德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

其次是村集体收益的大幅提升。引入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后,德胜村村集体每年能实现稳定收入100多万元。利用这些光伏产业收入,村里拆掉了破旧的平房,给村民们建起了漂亮的二层楼房,并且给每个村民每年都缴纳了300多元的医疗保险费用,如今,村民有了医保,看病负担大幅度减轻。



据河北张北县委书记李鹏举介绍,如今张北全县366个村庄的年年集体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其中光伏收益占了非常大的一块,解决了张北县一共有64000多名脱贫群众的基本收入问题。所以当地村民都把这些光伏电站叫做“铁杆庄稼”。

近些年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的乡村还有很多,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也是一种一个。据了解,截至目前,南皮县的光伏扶贫发电项目收益已累计达4158.91万元,惠及全县280个村3940人次。



南皮县里王庄村的李淑华、王其增母子俩表示,这几年,母子二人每人每月能够分到180元的光伏扶贫项目产业分红。“我们娘儿俩待在家里每月就能领到‘光伏红包’,真的高兴。”

02 “光伏+农业”

“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的双赢结合,广泛涵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诸多领域,形成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模式,“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为项目地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

2022年,海南省波莲镇100MW的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成落地,为村民、村集体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和“稳定财源”。

项目占地1236亩,是海南省第一个常年蔬菜基地经济实用型设施大棚示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种植669亩白菜、生菜、油菜、茼蒿、菠菜、地瓜叶等叶菜类作物,年产量约2676吨。

这个项目投运后,不仅提高了村镇的平价蔬菜供应量,还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并为周边的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看过了“农光互补”,再来看看“渔光互补”吧。水上发电,水下养鱼,这种发电模式就是“渔光互补”。

在广东潮州的归湖镇凤东村,66个鱼塘紧密相连,总面积约1111亩,鱼塘上距离水面3米处,15万块单晶硅光伏板排列整齐,形成一片“光伏海”,场面非常壮观。



这个项目是潮州市第一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规划建成100兆瓦,总投资5亿元。项目充分利用了凤东村原有的鱼塘资源,采用现代渔业与光伏相结合技术,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

据凤东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原来村集体的1111亩鱼塘是分散租给散户经营的,经济效益较差,2021年村里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引进华能公司进行统一经营,然后每年向村缴纳167.7万元租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集体再以村民分红、促进就业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



在增加凤东村村民收入的同时,“渔光互补”项目还守住了当地的绿水青山。下一步村里计划建设一批网红打卡景点,“光伏+渔业+旅游”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03 村民务工就在“家门口”
光伏项目建设是大工程,土建施工、材料运输、安装支架、光伏板的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用工。在建成以后,还需要专人维护、清洗光伏板。所以,一个大的光伏项目的建设将为所在乡村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2021年11月,盈江县引入首个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横跨铜壁关乡、昔马镇、太平镇,总占地面积约3427亩。这些土地原本是长时间无人管理的荒山地,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盈江县采取“光伏+公司+农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由项目开发公司向村民租用这些闲置的土地,每年每亩支付200元租金。



看到项目存在大量的用工需求,盈江县搭建了务工平台,组织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每天总施工人员达700多人,当地村民就超400人,村民早出晚归,又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

在光伏项目建成以后,县里聘请了当地村民清洗维护太阳能光伏板,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为村民增收 。



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带动和经济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农村的加大加快开发和建设,将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动力。
注意:本文由光伏盒子进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发、作者和本文链接。
  • 光伏盒子
  • 光伏盒子
光伏盒子
光伏盒子

扫码关注光伏盒子公众号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