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败局”,警钟长鸣!
从“史上最好”到“史上最差”,很多企业只走了一年。
而这正是当前光伏行业的残酷现实。近年来,光伏主材各环节产量“狂飙”,光伏积累产能已超出当前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一倍。与之相伴的是,光伏制造板块超六成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近八成净利同比下滑,营收TOP5中四家企业陷入亏损。
头部企业面对营收利润双危机举步维艰,处于中下游体量的公司只会更不好过。据业内统计,2024年走到目前,综合海内外至少已有13家光伏企业破产倒闭,包括但不限于腾飞光伏、腾晖光伏、宁东欣润、智博光伏、惠德太阳能、双盛光伏、ST嘉寓、神华(北京)光伏等。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面临周期跨越的考验。从决策视角分析,行业周期大概分为起步、成长、成熟、整合、涅槃、收获、变革,七个维度阶段。整个过程应当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如今,随着行业自律公约与头部企业展现出的配合姿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光伏产业正处于成熟与整合的鸿沟间,正在历经黎明前的漫长黑暗。而在这个“长坡滚厚雪”的历程中,行将踏错或许就会“万劫不复”,战略无为、稳健上升、激进扩张,三者之间看似相差悬殊,往往却仅是一念之间的一线之隔。
回顾中国光伏二十余年,如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所说,从“跟跑”到“领跑”,从“三头在外”到全球“三个第一”,中国光伏书写了一部中国光伏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翻开这本厚重的“史书”,历历在目的,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有被强征关税时的血与泪,更多的还有激荡年间那些野蛮生长于“草莽”时代、而后被周期残酷冲刷再也无能上岸的少年“英雄”。
从历史看未来。盒子在此整理了五家具有代表性的、曾经跻身于行业头部的光伏企业,希望可以通过其“梦醒时刻”为部分处于盲动又或疯狂中的企业敲响警钟。
01汉能集团
渺的薄膜太阳能、陨落的首富,和他轰然倒塌的3000亿元大厦
1989年,怀揣五万元借款,李河君踏上了创立汉能集团的征程。十年后,建成了全球最大民营私有水电站的他,将目光转向光伏,捧出一支“妖股”的同时,打造了一座市值3000亿元的能源大厦。
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记者问道,你是否认为自己是天生的领导者?李河君斩钉截铁地回答两个字:是的。
极具戏剧性地是,在李河君问鼎“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的24分钟后,汉能薄膜立马被曝大量关联交易并涉嫌操作股价,成为无数股民的梦魇。一时之间,顶着“水电大王”“能源大王”“光伏大佬”等标签的李河君,仅靠一张嘴就撬动多家地方政府合计近2000亿的投资的李河君,被“骗子”“首负”声淹没,狼狈而逃。
2021年7月,汉能总部被拆除,建筑随着公司辉煌的过去成为历史。副董事长冯电波在集团进军光伏行业之初振聋发聩的反对最终还是应验:“尚德拥有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厂,你知道施正荣博士学的专业是什么?就是薄膜,他都不做薄膜!”
穿透汉能集团欣欣向荣的假象,就会发现汉能薄膜发电的唯一大客户可能只有汉能控股,而后者为了消化这些订单,又建立了更多的发电站,恶性循环之余,上演了一场明晃晃的庞氏骗局。
于是,“无所不能”的汉能就这样倒塌于创始人的“狂妄”、遥遥无期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与高筑的债台之下。
02中利集团
连亏六年的“光伏扶贫第一股”,被逼卖身的“焚钞者”
中利集团成立于1988年,于2009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2011年,中利集团子公司以4.82亿元的价格从江苏中鼎房地产公司手中收购了江苏腾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由此进入光伏市场。而后一年,光伏行业迎来寒冬,彼时逆势增长的腾晖光伏是家家羡慕的对象。
谁也未曾料到,这么快,中利就从行业龙头滑落到了退市边缘。其中缘由可能恰恰区别于汉能的“不接地气”,在于“太接地气”了。
2015年,中利集团提出了“万农光伏”理念,旨在结合中国农业特点,开创“光伏电站+规模农业”业务模式。此后,公司进入三年扩张期,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开展项目。据统计,2017年公司和多地政府签订的共计606MW扶贫项目,为中利集团带来30亿元收入,吸引着其他企业也纷纷入局光伏扶贫。
危机正诞生于此。由于垫资修建的合作模式,导致公司资金压力巨大,截至2017年底,中利集团已经为43个贫困县垫付超50亿元资金。同时,无序扩张的“光伏扶贫”也导致了大量项目建成却无法接网。最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一纸《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成为了中利由“盈”转“亏”的临界点。
如今明晃晃的ST字样,讲述着中利激进扩张的六年苦痛,也无声审判着集团至今未解的资金挪用问题。同时,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中的腾晖也无力接下河北县级人民政府抛出的260亿元共建大单,最终宣告破产。
03海润光伏
出身财经金融的“光伏教父”,四进三出最终折戟沉沙
11月5日,四环生物发布公告公示公司实际控制人陆克平犯内幕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依法扣押的涉案违法所得2.32亿元,予以没收。同时表示,上述内幕交易的违法事实主要涉及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曾经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海润光伏于2011年借壳*ST申龙顺利上市,大股东正是陆克平旗下的阳光集团。
而内幕交易的背后操盘者,正是海润光伏董事长,被称为“光伏教父”的杨怀进。
这是一起缘起于2014年的精心策划的“高送转”事件,在初期导致了海润光伏股价飙涨。值此之际包括董事长杨怀进在内的股东则利用内幕消息套现离场,留下中小股东承受巨大损失,最终导致海润光伏而陷入困境。
随后监管层对公司和杨怀进进行了处罚,而杨怀进也辞去了公司一切管理职务。最终,杨怀进因犯内幕交易罪被判刑,海润光伏的声量也消逝平息。
作为尚德电力、中电光伏、晶澳太阳能及海润光伏四家上市公司的主创人员,在前一个公司上市成功后就转投下一家的怀抱,杨怀进的创业履历可谓是辉煌不已。可惜时至今日再看来,除了晶澳以外,其他三家均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一蹶不振。或许这也与杨怀进本人的财经金融出身有关。
从晶澳跳出后,杨怀进“独立”掌舵海润光伏,面对彼时制造端出口的“卡脖子”境况,他带领海润瞄准下游光伏电站项目,走上了开发电站的扩张道路,以求实现光伏产业的一体化整合。彼时,海润光伏总共在境外4个国家投资70MW电站,在国内市场建成并网电站项目8个,总装机量达到了220MW。
2014年,也就是“高转送”事件之初,海润公布投资计划书显示,公司拟投建电站装机规模达1864MW,投资总额约180多亿元。宏大的志向叠加孱弱的资本实力,错误估计行业局势的“大跃进”式步伐,最终葬送了杨怀进与他的光伏梦,也埋葬了众多无辜股民的钱财资产。
04赛维LDK
曾经的全球最大硅片厂商,梦碎全产业链经营
作为全球第一个硅片产能突破1GW的企业,江西赛维一度被誉为光伏行业的“扩产王”和“增长王”。然而,这家曾经站在行业顶峰的企业,最终却因对增长和速度的过度追求而走向了破产之路。
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赛维凭借其领先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和强大的产能,迅速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2007年,成立仅两年的赛维LDK就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硅片厂商,成功在美国上市,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纪录,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光伏市场遭受了重创,欧美“双反”政策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动荡。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赛维却并未选择像其他企业一样稳健经营,而是继续贯彻“富贵险中求”的理念,大笔签单、大笔投资。
在赛维的创始人彭小峰的带领下,公司开始兴建投资高达120亿元、史无前例的全球最大硅料项目。这一决策最终成为了赛维走向破产的转折点。当项目投产时,全球硅料价格已经处于雪崩之势,导致赛维的产能大量闲置、库存积压、负债累累。据说,公司债务一度高出资产四倍之多。2012年年底,赛维LDK负债率突破100%,随时面临着破产风险。
正值此时,江西省政府出手,组织出20亿发展维稳基金,新余市政府更是额外将赛维LDK的5亿信托贷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要求各大机构加大对赛维LDK的支持,最终保全了这家企业。
05中电光伏
命运多舛的光伏“黄埔军校”两次退市,黯然重组
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中电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的创办历史与兴衰历程不仅见证了光伏行业的风起云涌,也深刻反映了市场波动与企业策略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电光伏的创办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是一个光伏产业刚刚崭露头角,却充满无限可能的年代。作为较早一批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和制造商之一,中电光伏凭借其在光伏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公司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包括第一任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赵建华,都是光伏领域的顶尖专家。赵建华与施正荣、杨怀进并称为中国光伏业的“扬中三杰”,其研究的高效率晶体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至今无人超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5月18日,中电光伏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成为南京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中电光伏在资本市场的成功,也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公司凭借其在光伏高效电池组件制造方面的领先地位,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并参与了国家光伏电站设计、施工组织、检验、并网等9个国家标准,建设运营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BIPV项目。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电光伏在行业内的地位,也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后自2011年起至2015的四年间,中电光伏连续亏损,股价下跌至退市红线,收到了三次退市警告。在危难关头,又有CEO因个人原因选择辞职,加剧了中电光伏的财务状况的逐渐恶化。而后,尽管公司曾试图通过重新上市来挽回局面,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第二次退市的命运。
更要命的是,2016年江宁分厂的一场大火,将市场对于中电光伏的信心几乎燃烧殆尽。
面对困境,中电光伏并未放弃。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两家大型国企曾计划向中电光伏注资数十亿元,以帮助其摆脱债务困境并实现重生。这一消息无疑给中电光伏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重整计划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推进。尽管双方签署了重整投资合作意向协议书,并提交了合并重整初步方案,但重整计划最终并未完成。
2020年7月28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中电光伏重整一案,要求债权人在10月28日前申报债权数额,标志着中电光伏正式进入了重整程序。
结语
其实,值得盘点与总结的远不止以上五家光伏界曾经的“耀眼星星”。虽说一个行业的兴起注定了河流中企业的浮沉,但“大浪淘沙,适者生存”,轻飘飘的八个字对于历经围堵的光伏企业来说实在是种刻骨的残忍。
在这场苦旅中,有的企业因为心比天高、目的不纯被钉在“耻辱柱”上反复鞭笞;有的企业因为目光短浅、不顾债务风险而潦草收场;有的企业恃金融背景玩弄股民有恃无恐,遭受反噬;有的企业因为对全产业链经营的渴望踏入万丈深渊,所幸为政府搭救;有的企业因为公司经营制度的固化与不济的时运,前路未卜。
身处二十余年后的今天,由衷希望如今的光伏企业能不复这些“前辈”老路,冷静、稳健地渡过行业成熟期与整合期,涅槃成功后成为光荣的收获者!
注意:本文由光伏盒子进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发、作者和本文链接。